地 址: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
电 话:020-123456789
网址:www.tianjinmuqiang.com
邮 箱:admin@aa.com
【新闻随笔】
作者:李晓
七夕将至。七夕夜幕降临,演绎当你仰望苍穹,中国总会发现有两颗璀璨的式浪星辰“隔河”相望,它们一曰牵牛、七夕一曰织女。演绎中国古人带着一种来自远古的中国神圣与崇拜,创造出极富想象力的式浪七夕节日与民俗,它们在灿若星河的七夕文化图景中沐浴时代光华、绽放别样精彩。演绎
七夕节,中国又名乞巧节,式浪是七夕古代女子祈福纳祥的日子。是演绎夜,人们搭起桌台、中国摆上瓜果,守夜许愿、穿针乞巧。随着节日演变,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也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,又为这一天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。七夕起源于汉代,兴盛于唐代,鼎盛于宋元,丰富于明清,而后延续至今。穿越历史尘烟,七夕为何魅力不减,为人们所憧憬与向往?其原因便是,历经岁月更迭,它以文艺、民俗等形式融入市井、走进大众,并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延续生命力,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念,创造出一份融汇古今的中国式浪漫。
对于以农耕为主业的中国先民而言,满天星宿成为他们感知季节变换、预测风雨阴晴、判断年景丰歉的重要依据。古人对星宿的变化烂熟于心,很自然地生发出诸多感人的故事。从秦简《日书》,到《诗经·小雅》,再到《昭明文选》,诸多古籍中对牵牛织女的记载都具有传奇色彩。伴随时代变迁,神话故事中融入了人间冷暖,并在丰富的艺术呈现中展现出独特的烟火气息。与七夕相关的艺术形式以诗词歌赋最为典型。像《古诗十九首》中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”的叹咏,《鹊桥仙·纤云弄巧》中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的感喟,《秋夕》中“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”的期待,这些融古今于一瞬、悟真谛于寸心的佳句仍旧为今人所称道。当然,在宋画元曲、明清小说以及年画、石刻中都对此有形象化再现。虽然年代不同、形式各异,但其中所寄托的真挚情感,所洋溢的美好祈盼都沉淀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,以穿透时空的力量熔铸于中国人的心中,为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积蓄无穷力量。
七夕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,比如歌颂人民的劳动智慧、进取精神等,但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节日中所寄托的爱情观、家庭观。古往今来,有人推崇平淡,坚守着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誓言,在时光流转中守护岁月静好;有人投身事业,信奉炽烈的感情不应仅是彼此的凝眸相望,更应是共同眺望前行的征途,在携手共进中兑现最初的承诺。无论如何,节日中所传递的思想理念都一以贯之,彰显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人文情怀和家庭观念,并深刻烙印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层面,在代与代之间薪火相传。
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,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,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。伴随社会转型发展,新科技、新观念不断涌现,承载着七夕文化的民俗习惯、艺术形式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。比如,《七夕奇妙夜》栏目融入科技元素,以一场场声光电交相辉映的动人图景向观众献上视听盛宴;融入国潮元素的“七夕雅集”活动,集合文创、茶艺、戏曲等元素,吸引众多青年投身其中、踊跃参与;多地竞相举办的七夕灯光秀,璀璨的灯光投射出城市发展的历史画卷,古今交织、令人沉醉。现代人凭借自身的生活智慧与科技加持,为传统节日增添时尚光彩,让创造力的源泉竞相奔涌,让文化的多样性更为丰富。
时下,七夕的表现形式与时俱进、花样翻新,但其中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却始终未变,因文脉相通而古今共鸣。在这种“不变”与“变”之间,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勃发的力量,也看到了那份存在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08月09日 02版)